• 注册
  • 查看作者
  • 互证其道:《道德经》《心经》通读之一

    这是一篇旧文字。所说的,都玄。说的,是形而上。但道,不在说而在证与行。福成非证道之人,所说皆妄。此且作记录:

    互证其道:《道德经》《心经》通读之一插图

    说或写《心经》、《道德经》者,都是古老东方的智者先贤,一中国,一尼泊尔。思想有惊人相似处。两者可以互证。

    道是不可以言说的,能说出来的不是常道。名也一样,只是我们借其名以说事罢了。

    以《心经》证道,在这一句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即道也。道只当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显现、求证。那是什么状态呢?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即我们的一切意识状态都“空”了,空又不是真空,是什么呢?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

    老子似乎是在唱着说的,但他“唱”的时候,已经不是在体道了,而是讲体道的心路历程。心经呢,心经也是观自在菩萨的歌唱,是哲理之诗。每字每句都是见地功夫。

    佛陀、观自在菩萨的“空照”与老子的“妙观”,是可以互证的。空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色空不二,举一而反其三,识空也无二,不仅识空不二,连智与得、生与死都无二,都没有分别。

    色与空的关系,就是老子讲的无与有的关系。色空无二,有无相生。只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罢了。妙观,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心经》来证: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老子用“观”,观自在菩萨用“照”,这里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妙啊!

    再进一步来证,“观其妙”妙在何处呢?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无不得)。妙在以无所得故,故无不得。若说得,那便是度一切苦厄,心中莲花盛开,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西藏本作“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加上更显其妙处。)

    《道德经》与《心经》都告诉我们,只当我们把一切都照空,或常无欲的时候,道才显现。那是一种“玄”与“妙”,是无所得而无不得,即度一切苦厄的境界,也是惟恍惟惚……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心灵状态。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境界,这样的生命体验,说无,是有;说有,是无;说空,不空;不空,也空。说真,是玄;说玄,是真。怎一个妙字可解!

    广东·东莞
  • 0
  • 0
  • 0
  • 363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换皮肤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