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自我认识,到底该认识些什么

    我们内心偶尔跃跃欲试想要走出去的冲动其实是生命的本能。纵观人类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走出去”的历史。从非洲大陆走出去,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地面走向天空,从天空走向太空……80后、90后之所以能“任性”地走出去,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除了生命本能,还离不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完全需求之后,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多年之后,基本温饱得到满足,有了父辈的积累,独生一代才有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底气。再加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成熟,只要有网络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这一切都为自由人态工作生活方式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然而,真正的自由人态并不是有钱有闲偶尔出去看看世界这么简单。真正的自由人态是凭借个人能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为自己创造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移动办公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自由人态,是强者的游戏。

    普通人如何能够成为这样的强者,实现自由人态的工作生活方式呢?回顾我自己实现自由人态的过程,我认为需要完成三个阶段的发展:深刻的自我认识、知行合一、有市场价值的成长。

    这三个阶段的自由人发展路径,是我一个人的特例,还是多数人都适用呢?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进行了一场为期一年的社群实验:招募一百多名从事不同职业的参与者,按照这三个阶段进行有意识的成长,看看一年之后有多少人能成为自由人。一切答案都在自己身上。苏格拉底说:“人啊,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几乎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课。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极少教学生认识自我。学生对自己的了解,也许还没有对手机上的游戏软件了解得多。当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就会因为对自己的不了解而在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中屡屡碰壁。有的人会在痛定思痛后开始给自己补上“自我认识”这门课,更多的人则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继续蒙着眼睛胡乱抓瞎。认识自我到底需要认识哪些东西呢?首先,是人生的目标,也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1.认识人生目标很多时候

    我的职业规划咨询客户问我:“老师,你能告诉我,我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吗?”我都会先问他:“那你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吗?”人生的困境常常来自执着于“如何达成”的路径,而忽视了“为什么要达成”的意义,这种思维倒置我称为“方向-路径混淆思维”。我经常使用的一个比喻是:当你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掏出手机,打开导航软件,第一步是干什么?肯定是先输入目的地,然后根据时间和路况信息规划路径。你没有办法在知道目的地之前先知道具体该怎么走。就是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却常常在工作生活中本末倒置,例如:常常关注“我如何才能找到爱我的人”的路径问题,却忽略“我要找什么样的伴侣”的方向问题;关注“我如何才能幸福”的路径问题,却忽略“幸福对我来说是什么”的方向问题;关注“我如何才能在10天之内瘦10斤”的路径问题,却忽略“我的体质特点是什么”的方向问题……这种在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的思考方式,就如同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便开始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撞到自己伤痕累累的时候,才知道停下来重新认识自己。

    2.认识自我优势

    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后,第二步就需要认识自己的优势。近几年的“优势学习风潮”让很多人意识到了与其弥补短板不足,不如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这种认知的转变是件好事情,但是容易掉进另一个误区。同样,在我的咨询中常常遇到咨询客户想要找到一种近乎神技的优势。也就是说,一旦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是文字表达,就希望自己第二天能写出阅读量10万多的文章,一个月就能成为畅销书作者,从此走向人生巅峰,并且永远也不会跌下来。如果不能,就会质疑这种优势,然后投入到下一段“优势寻找之旅”。这种思维误区我称为“优势懒惰思维”,误将优势作为自己可以不努力的借口,毕竟“这不是我的优势”比“我不愿意努力”听起来更容易原谅自己。我们每个人的确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但是优势只在初入某个领域内能起到快速领悟的作用,而要达到高手级别还需要类似一万小时、刻意练习式的投入。如果寄希望于找到优势,人生就能马上开挂逆袭,注定是要失望的。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只是能让我们有新手的运气,最终突围需要的却是远征者的勇气和耐力。

    3.认识隐秘卡点

    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且合理预期之后,第三步需要认识自己的卡点。我们既然有容易上手的优势地方,就一定会有容易被卡住的地方。如果缺乏对卡点的认知,就容易反复在同一个问题上不断经历挫败,却看不到事件背后的卡点,以为生活故意在跟自己过不去。每个人都有过被“卡住”的感受,但是真正卡住我们的并不是事件本身,往往也不是事件中的人。卡点的源头最终都是我们自己。我知道,这很难理解。没有人会说:来点倒霉事卡住我吧。那么如何理解卡住我们的是我们自己呢?下面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经过当事人同意记录她的故事,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文中使用化名)。

    M小姐性格乖巧、成绩优异,家人朋友都觉得M小姐的人生会很幸福。但是M小姐的感情却一直不顺利,谈了几段感情,都以失败告终。起初她以为是没有遇到对的人,但是谈的感情多了,她发现每次都是自己先喜欢上别人,然后又是自己提出分手,分手的原因也差不多,通常是两个人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经常在一起。这一次,M小姐又认识了一个很喜欢的人,他们交往了一阵,都很喜欢对方,可惜就是异地。每次分别都会让M小姐很难受,比如M小姐生日的时候对方无法来陪她,M小姐就会觉得自己很委屈。“要不还是在同一个城市找一个对象吧”,这个念头吓了M小姐一跳,一瞬间她觉得自己好像陷进了一个恶性循环:总是会喜欢上经常要经历分离体验的人,然后自己就会痛苦,痛苦到怀疑这段感情是否值得,接着开始动摇、找碴、争吵,吵架带来的伤痛又刺激M小姐质疑这段感情,直至分手。当M小姐自己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就开始嘤嘤哭起来。原来M小姐的父亲从小离开了她,M小姐看起来是在找“爱人”,实际上内心深处是在找“父亲”。

    这时候,M小姐意识到她的感情问题根本不是异地问题,真正的原因是自己将对父亲的期待投射在了男朋友身上。这种投射注定是要失望的,因为男朋友永远也不会是父亲,而对方也无力承接这么重的期待。M小姐开始调整对男友的投射,慢慢接纳父亲的离开,理解分离并不代表失去,最后从向外索取爱到自己生产爱。当完成这个过程后,M小姐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她开始特别享受男朋友不在身边的日子,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也不觉得男朋友跟朋友出去玩的时候自己会有孤独感。现在,反倒是M小姐的男朋友经常惦记着要来看她。M小姐的故事,就是一个从事件本身中跳脱出来,发现卡点并且突破卡点的典型案例。如果M小姐没有意识到她在感情中的卡点是源于对“找父爱”的固着,那么她就会反复经历跟男朋友的分离煎熬,最后可能丧失对爱情的向往。M小姐的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每当遇见让自己不舒服的人、不舒服的事情,感觉自己被卡住的时候,我都会想起M小姐的故事。我会提醒自己:让我不舒服的不是这个人,不是这件事,而是内在有未被化解的卡点。那些让我伤心痛苦的人,其实都是来度我冲破这个卡点的。

    广东·东莞
  • 0
  • 0
  • 0
  • 392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换皮肤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