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请注意,升级你的情绪系统

    请注意,升级你的情绪系统插图

    二十年前,我在一所大学的心理系就读本科时,恰逢心理学家郭德俊先生退休后,被学校返聘,担任情绪心理学课程导师。她生于20世纪30年代,与其丈夫同为知名心理学家,在学术界德高望重,被后辈们尊称为“先生”。郭老师有大师风范,授课举重若轻,深深吸引了我们这些年轻学子。郭老师授课与国外同步,那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主编的《情绪手册》(Handbook of Emotions)第二版出版不久,郭老师即将其引入,让大家翻译。我认领的是第一章——“情绪与认知的哲学基础”。

    《情绪手册》是情绪科学领域研究的经典读物,从1993年的第一版到2016年的第四版,见证了情绪研究的突飞猛进。遗憾的是,它是一本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幸运的是,巴瑞特教授撰写本书,用通俗的笔法,向各位读者介绍情绪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情绪建构论。而她,正是该理论的创立者。

    如果说传统情绪理论是“情绪1.0”,那么,情绪建构论正是“情绪2.0”。两者之间有何区别?请尝试完成以下题目。不要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快速回答以下问题。

    Q1.情绪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吗?

    Q2.情绪是由特定的机制产生的吗?

    Q3.情绪是由特定的脑结构产生的吗?

    Q4.每种情绪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比如面部、声音、身体状态吗?

    Q5.每种情绪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倾向吗?

    Q6.主观体验是情绪必不可少的特征吗?

    Q7.情绪是全人类共通的吗?比如不同种族都拥有某些普遍情绪?

    Q8.情绪的变异重要吗?

    Q9.非人类动物是否有情绪?

    Q10.因为进化的不同,所以我们的大脑会复现人类演化的历史,最终在大脑中呈现为爬虫脑、哺乳脑和皮质脑三重脑?

    如果你是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粉丝,看过美国电视剧《别对我撒谎》,你在Q1、Q2上会回答“是”。如果你是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的粉丝,读过《笛卡儿的错误》,那么你会学到一个名词:躯体标记论,在Q3上回答“是”。如果你是情绪识别爱好者,你会在Q4、Q5上回答“是”。如果你是斯蒂芬·平克的粉丝,深受《语言本能》影响,那么,你会在Q7上回答“是”。如果你是小动物关爱协会成员,你会认为动物也有情绪,在Q9上回答“是”。如果你爱读商业畅销书,你准会接触到三重脑这些内容,在Q10上回答“是”。反之,你会认为主观体验并非情绪必不可少的特征,我们能客观地识别出某种情绪;你也会认为情绪的变异不重要,所有人的情绪都是一样的,白日放歌须纵酒,悲欢离合总无情。

    但是,巴瑞特教授却告诉你,这些观点统统都是错误的。她将这些错误的但构成流行文化与心理学教材的理论称之为“传统情绪观”:传统情绪观的表现形式多样,已存在了数千年,最早的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勒内·笛卡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查尔斯·达尔文,以及佛教圣僧。当今,一些著名思想家,如斯蒂芬·平克、保罗·艾克曼,他们对情绪的阐述都源于这种传统情绪观。几乎在每本大学心理学入门书籍中都可以发现传统情绪观,绝大多数讨论情绪的杂志或者报刊文章也多以这种观点为本。在全美所有的幼儿园里,都张贴着带有微笑、伤心以及生气等面部表情的海报,这些面部表情全球通用,人们可以通过它们判断他人的情绪变化……传统情绪观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中。美国电视剧《别对我撒谎》也据此提出了假设:你的心率或者面部动作会暴露你的内心情感。儿童教育节目《芝麻街》告诉孩子们,情绪是我们内心独特的属性,它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就像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电影《头脑特工队》里描述的那样。巴瑞特教授的情绪建构论与传统情绪理论究竟有何不同?2011年,她与斯坦福大学科学家詹姆斯·格罗斯在《情绪评论》上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在文中,两人沿着上述问题,将情绪理论整理成一个光谱。他们发现,情绪科学家采取了四种典型的取向:基本情绪论,情绪评价。论,心理建构论,社会建构论。

    基本情绪论,以艾克曼为代表;情绪评价论,以理查德·拉扎勒斯为代表;心理建构论,以巴瑞特与詹姆斯·拉塞尔为代表;社会建构论,以巴塔·梅斯基塔和布赖恩·帕金森为代表。

    我们拿恐惧情绪举一个例子。有三个人走在郊外,走在最前面的男生突然发现路中间有一条蛇。蛇的形象经过视网膜–视神经–视皮层的传输,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此时,他大脑中的情绪是怎样形成的?

    基本情绪论:脑干负责产生恐惧,皮层负责调节脑干产生的

    广东·东莞
  • 0
  • 0
  • 0
  • 287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换皮肤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