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从依赖到独立,你还有多远?

知心网堂2023-12-08316

文:路西楼

宫崎骏曾在《千与千寻》里说:“以后还有很漫长很漫长的路途,都要一个人走完。都要靠自己,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而不是依靠谁。”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慢慢长大,但长大也并不意味着独立,不再依赖父母或他人。

而一味的依赖,又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动权,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依赖和独立的故事。

本书以经典童话《柳林风声》中的动画童话人物为大的背景,讲述了一只患有抑郁症并习惯依赖他人的蛤蟆,通过多次心理疏导咨询,终于告别依赖,学会独立,实现自我成长。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在英国亨利商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凝聚了他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成为作者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蛤蟆先生,去见证他的成长历程。

01、不自信始于依赖他人

蛤蟆先生,本来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

但现在却陷入颓废,神色黯淡,衣冠不整,毛衣上沾满了食物的油渍,椅子上堆满旧衣服,房间满是灰尘;诺大的庭院里,黄叶满地,树篱枝叶无人修剪,花坛杂草丛生,放眼望去,一片零乱凋敝,一看就知,无人打理。

一向生气勃勃的蛤蟆先生,如今成日无精打采,用酒精度日,到了晚上又睡不着。

看着蛤蟆陷入消沉,朋友们把他送到了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师苍鹭问道:“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

蛤蟆先生:“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别人受人尊敬,我却像个笑话。”

这一次,他从监狱一路逃亡,被人扔进水里,偷别人的马然后卖钱,之后又头脑发热抢别人的汽车。回来后,朋友们嫌弃、指责、批评、羞辱他,说他丢人现眼、是十足的混蛋。

蛤蟆感觉很受伤,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感觉每个人都对他不友好。

朋友们这样对蛤蟆,明明蛤蟆自己很受辱很生气很伤心,但蛤蟆却从来不发火,还承认自己就是个十足的混蛋,向朋友保证会改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而这都是蛤蟆的一贯的做法。当朋友们对自己生气时,蛤蟆会不自在,只要让朋友们重新喜欢上自己,自己可以忍受心底的不快或愤怒,可以承诺改正,可以装作不在意朋友的嫌弃和羞辱。

相比于自己心底的不快,蛤蟆更在意朋友们是否喜欢自己。

可以看出,蛤蟆其实对自己非常不自信,而他的自信取决于朋友的喜欢与否。也就是说,他的自信依赖于他人和外部。

这种依赖,会让一个人忽略甚至忘记自己内心的需求,而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最终成为他人眼中的自己。

而真正的自信是来源于自身,是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是独立的种子。

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丧的时刻,都想着能依赖他人,关键是不让自己深陷其中,能及时清醒过来。弄清让自己的丧和不自信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之法,让人生再次开启希望之光。

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世上没有人能让你永远依赖,除了你自己。

02、成长的本质

成长是什么 ?

成长就是不断碰壁受伤,却仍昂首前行。

经过几次治疗,咨询师苍鹭专注倾听他的讲述,并不断发问,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渐渐地,他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以前他根本想不到要这样做,其实他自己还没意识到,他已经开启了学习模式。

慢慢的,他逐渐从对别人的依赖中摆脱出来,走向独立,迈向成熟,学会成长,学会勇敢地面对自己,对自己负责。

也就书中提到的从“儿童自我状态”,升级到“成人自我状态”,不再总是停留在“儿童自我状态”。

作者认为,所谓“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而儿童具备几种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情感与生俱来。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自然型儿童”。

如果当我看到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说明这人正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

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我们可以大胆随性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身体逐渐强壮,情感世界也丰富起来,能量更加充沛。

但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也会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比如,面对哭闹的婴儿,母亲通常的反应是给予爱和安抚,但也有父母会缺乏爱心的举动。母亲可能累了,甚至病了,就会表现得很严厉冷酷。甚至有些心狠的父母,不但不管自己的孩子,反而嫌弃孩子碍事,虐待毒打幼小的孩子。

面对强大的父母,弱小的孩子,根本无力反抗,也无处逃离,只能学着适应。他们还不会用逻辑思考,但会从经验中学习。

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

这就是所谓的“适应型儿童”,要调整自己的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通过顺从的行为来适应,包括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这些最早期的调整而形成的行为习惯,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雏形,影响着人的一生。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依赖着父母。当我们弱小而无助时,这是很自然的行为。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昔日的孩子逐渐长大,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也需要成长。而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种依赖,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遗憾的是,很少人能真正实现独立, 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有些人却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现在俗称的“啃老族”,就是“典范”。

这些人,其实都还没有真正长大成人。最终拖累了父母,也耽误了自己。

03、学会成长,走向独立,开启新生活

依赖是一种毒药,而且慢慢上瘾。

对他人的依赖,是一种情感的执着,也是对自己的禁锢。

想要改变,就要由内而外地成长。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让自己习惯性的向外寻找救赎,改成向内探索自己。

在咨询师的帮助和指引下,蛤蟆先生经历了痛苦的心路历程,终于学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走向独立。

10次咨询后,他恢复了社交,内心充满力量,同时着手规划自己的未来,并安排了日程,开始了行动,他要创业。

当一个人,感到快乐,精力充沛,更有力量,偶尔也许会有悲观消极的情绪光临,但却能不再被这种消极情绪控制,说明,这个人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都在提升。这个人当下就处在“成人自我状态”。

书中讲到,“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决定、行动,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或者他人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很容易责怪他人。但若一个人处在”成人自我状态”,就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当你开始懂得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此时,就说明你已经开始摆脱依赖,学会独立了。

作家张燕霞曾这样说道:

“自由 、从容、淡定、优雅都是源自独立,独立让你不依赖别人,不恐惧未来。独立就是你永远受不完的底气。”

这次咨询之旅,蛤蟆从依赖变成对抗依赖,然后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在生活中,他从开始的迷茫无助,对生活失去希望,到慢慢变得有力量,最后能规划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美好憧憬。

这就意味着蛤蟆已经行走在独立的大道上,虽然前面的路会有坎坷,但相信,蛤蟆能够勇敢面对,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因为,独立能让我们审视自身,也让我们懂得勇敢面对,不惧未知的将来。

04、获得成长的力量

每个人都难免经历低谷,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如果你感觉前路迷茫,对自己缺乏自信,喜欢依赖他人,你可以试着打开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它智慧而温暖,也许可以治愈你,给你启发,让你找到成长的力量,指引你开启新的生活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