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收获

知心网堂2023-12-08293

这本书是去书店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的,顺手翻了一下,因着时间的关系,尽管还没读完两个章节,但凭着我自己的经验还是把她买回家了。

4天左右的时间,看完了她,还做了4张A4纸的笔记,我很推崇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超级好读,就像看故事一样,傍晚在电梯里碰到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书看,我就知道人天生喜欢听故事。不少人说几个小时就读完了,其实是非常可信的。但为什么我读了几天呢?还情不自禁做了笔记,是因为这本书信息量也很大,他不断刷新着我的认知。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么一个动物形象。

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开始,讲述了蛤蟆先生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读者也逐渐走入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在故事中被作者高超的心理辅导技巧所折服和治愈。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从业多年,书的背后有一段话特别令人动容,特摘抄如下: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对于看不到人生希望的人来说,这是一段非常有力量的话,给人以安慰。等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并非虚言,我们确实有能力走出困境,如果你决心要改变的话。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的章节,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伸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儿童一样,他们充满快乐和深情,同时,经常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碰到小狗死亡了又容易悲伤,还会恐惧怕鬼,这4样基本的情感就是我们天生就会的情感。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一切的生存需要都需要依靠父母,所以从婴儿期到4、5岁的样子,我们会发展出顺从父母或大人的行为,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见,试图取悦父母,在父母还没有发火前赶紧道歉,我们的生存本能驱使我们去顺从,也去依赖父母,如果成年后,我们依然想依赖某个人(比如男朋友),说明我们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没有真正长大。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也总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总想让对方开心,宁愿委屈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小时候依附于大人的顺从行为带到了成年,我们小时候迫于弱小的生存压力所采取的生存策略就一直被保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具体拿愤怒来说,幼小的孩子是对抗不了大人的,但是他也有天生的愤怒情感,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都见到过不买玩具就在商场的地上撒泼打滚的小孩,其实撒泼就是孩子在表达他们的愤怒,欲望不被满足的愤怒,我们成年后也会条件反射开启撒泼无理取闹的行为,类似的行为还包括叛逆、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愤怒其实就是输家对赢家不满所做出的反应。

父母自我状态,是与儿童自我状态截然不同的反应,儿童是弱小的,父母则是强大的,我们在与父母的生活过程当中,潜移默化中就会习得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我们会像一个法官一样,老爱批评别人做的这不好那不好,想想父母是多么严厉吧,辅导孩子做作业,父母都能愤怒得升天了。

长大后在生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看上去很权威,老是一副居高临下模样的人,老板不断苛刻员工,那些狼爸虎妈,永远都像法庭的审判长一样,忙着给你定罪和惩罚你。我们就可以说这是处在父母状态里的人,就算是儿童状态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状态的那一面,那个不断批评和惩罚的对象就是他自己,自我批评,自我惩罚更加可怕。

最后一个层次的就是成人状态里的我,处在成人状态里,既不用紧张于来自父母严厉的声音,又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们身心放松,能够在当下去思考,去认清现实,并基于理性去决定做什么。

三个层次每个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来说,只有处于成人状态下,我们才会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儿童状态奔波于情绪,父母状态忙着批评教育,只有在成人状态我们才能活在当下。

学了这三个状态不是为了给谁贴标签,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自身的行为,当你碰到一个人总是喜欢数落别人,你就知道他处在哪一个状态里,又或者她试图当小丑去取悦别人,你就知道她一直活在小时候的行为模式里,不曾长大,甚至你能因此预言这个人的一生将是幸福还是悲惨。

我们老是说识人,什么是识人之术?不是认识那些表面的行为,而是从根上看到这个人的一切行为是基于什么信念,他是认为自己弱小还是认为自己强大,基于这个信念他就会做出自证预言的事情,祥林嫂认为自己的一生是悲惨的,她逢人就说自己不幸,结果真的就永远不幸了,她条件反射的选择了自己不幸的人生,没有人逼她,但她这样不断的上演了自己不幸的人生(逢人就说)。

人生坐标,是在这三个层次上综合的概念,你认为自己的人生处在什么位置?如果你此刻在看这篇文章,给你4个选择,通过你的选择,就能带有预见性的观看到你未来的人生。

纵坐标上面一端是“我好”,下面一端是“我不好”,横坐标右边是“你好”,左边是“你不好”,这里的好和不好,代表一切你认为的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比如你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这是好的,你认为自己一辈子过得悲惨不幸,这是不好的。

在这四个象限里,你会选择“我好,你不好”?还是“我不好,你好”?又或者我们都好/都不好?每个选择都是小时候你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样的认识会伴随你长大,并影响你一生。

举例来说:我不好,你好,则意味着你很喜欢玩“我真不幸”的游戏,参考上面的祥林嫂,世界这么大,只有我这么命苦,遇到这些坏人,这些坏事,别人的人生怎么就那么幸福,在你小时候(4岁左右)你就这么认为了,其后在你的人生里,你就真的发现自己老是很不幸遇到很多糟心事,这很有可能就是你为自己选择的“人生剧本”。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这是一句很老套的话,可是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人生剧本,你想变得开心快乐,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改变,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很多人永远都上演着一幕剧本,比如永远过年和老公大吵一架,永远只看到别人不好的一面,尽管最后的结果是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不和谐,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因为不用大脑思考的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实在是太轻松了,如果想获得幸福的人生,一定是要走上一条艰苦的改变之路。

已经2600字左右了,写了90分钟,文章的最后,摘抄文中的一段话结尾: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爱自己其实就是改变“我不好,你好”的象限,变成“我好,你也好”的象限,我们不会像父母一样永远对自己批评,永远自我谴责,也不会像儿童一样,永远无能为力的恐惧害怕,我们可以选择做自己,也让他人成为他自己,不会觉得别人都是来迫害自己。

人生的剧本,你将怎样书写,期待有缘阅读到的你留言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