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成年人的痛苦都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知心网堂2023-12-04215

《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你人生的痛苦都是自己一手谋划的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呢?也许只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试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每个成年都经历过这样或者那样的痛苦,有人甚至陷入抑郁的沼泽无法自拔,然而,如果你没有学过心理学,你一定不会意识到,原来你人生经历的大部分痛苦,其实是你一手谋划并造成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 的主人公蛤蟆,就深陷抑郁折磨,于是在朋友的规劝下去看心理医生苍鹭,在被问道,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蛤蟆说自己确实经历了一些挫败,但这并不是最让他痛苦的,真正让他受伤的是,身边人对待他的态度。


当他落魄时,朋友指责他寒碜,邋遢丢人现眼,当他做错事时,他被骂是混蛋,讨人嫌,这让蛤蟆觉得自己活成了笑话,毫无价值非常抑郁。


更让人讶异的是,当蛤蟆备受责难时,他从来不会表现出愤怒,反而是心生内疚,心里想的却是,先安抚别人,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他就行,于是为了取悦别人,他就承认自己错了,然后同别人一起自我批判。

我们会发现蛤蟆是一种典型的受害者心态,总觉得自己楚楚可怜,却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错。

然而心理医生却发现,蛤蟆的遭遇,其实是他和别人共谋的一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他只是在玩一个叫“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每次他都能全情投入,最后赢了游戏,然后把自己输掉。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要追溯到蛤蟆的童年。余华说:“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

蛤蟆委屈的样子就像个孩子,他潜意识没有意识到的是,成年的他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涵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童年我们体验过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随着成长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复杂的行为模式,长大后,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蛤蟆自动做出反应,所以他会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从出生起,父母是孩子最初面对的人,由于孩子弱小,父母强大,孩子必须适应父母的每一次喜怒哀乐。

蛤蟆追忆自己的童年,通过看老照片发现,自己极少数是照片的主角,他童年没有得到父母全然的爱和关注,也少有快乐的回忆。

父亲总是对他批评责备,嫌蛤蟆不够好,长期地苛责让蛤蟆认为,父亲永远是对的,而自己永远是错的,似乎这么想的话,父亲对他的训斥就变得合理了。而母亲很少拥抱他,且永远把蛤蟆当孩子看待,这让蛤蟆一直无法独立。


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蛤蟆不得不做出,顺从行为,取悦(炫耀),道歉,依赖等行为, 所以蛤蟆就养成了依赖以及取悦型人格。


而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人,顺从导致蛤蟆把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童年依赖父母,成年依赖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负面反馈他要么取悦别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长不大。

从小受父母打压的蛤蟆,内心敏感脆弱,别人都知道他脾气好,而蛤蟆确实也从未发脾气,然而蛤蟆真的不愤怒吗?他会愤怒,只是他总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他就会受到惩罚,结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化成了内疚。

蛤蟆的行为像不像很多成年人,外表温顺谦卑,做事情前总会先考虑别人的感受,遇到不良状况,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总会先安抚别人而道歉。


有一句诗说的“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意思就是成年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童年学来的,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一生。


心理医生苍鹭针对蛤蟆的状态,经过了10次的心理治疗,通过追溯童年,挖掘出他潜在的心理问题,最终蛤蟆实现了心灵的成长和蜕变。

书中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以及成年人状态,三位一体的存在。

当我们处在儿童状态时,行为表现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在扮演弱小可怜的我,总是从童年视角看到问题,于是他潜意识就会将人生过成我可怜兮兮的状态。

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书中,獾就是典型的挑剔型父母状态的朋友,总是对蛤蟆吆五喝六,而处在儿童状态蛤蟆跟在父母状态獾的相处中,就出现了蛤蟆总是弱势,而獾总是盛气凌人,的相处模式。

而蛤蟆有父母状态吗?从不会对人发脾气的蛤蟆以为自己没有父母状态,通过心理医生诱导后发现,蛤蟆的父母状态非常严重,他的父母状态不是对外,而是对内的自我批判。他像父母一样苛责自己,这直接导致了,蛤蟆进入痛苦的深渊,因为没有一种审判比自我批判更苛刻。

当别人指责你时,最痛苦的不是备受责难,而是最后连你自己都会自我诋毁,觉得别人说的对,自己永远是错的。

我们一直在说爱自己,其实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不再评判苛责自己,而是全然的悦纳自己。

其实无论是处在儿童状态,还是父母状态都是不对的,因为这都是旧的思想在主宰人生,长此以往无法摆脱,就法给新的知识和理念留出空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与成长。


当我们处在成人状态时,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我们会对自己的言行以及情绪负起100%的责任时会更爱自己,能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并能掌控它。

成人状态的我们会尊重自己的感受,不会去讨好谁,也不会去迁怒于谁。 因为没有任何人能让我们受伤,除非我们允许他伤害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虐待我们,只要我们足够自爱。


当我们拥有可以选择自己情绪的能力时,就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了。这样当问题再次来袭时,我们不会轻易以儿童状态或者父母状态这种应激本能去为人处事时,人生会豁然开朗。

最后心理医生问:

“我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我好吗?我是怎么看待别人的,他们好吗?”

蛤蟆在深思熟虑后,在人生象限里选择,我好,你也好。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处在【我好,你不好】以及【我不好,你好】这个人生象限里,

【我好,你不好】意味着把责任向外归因,而【我不好,你好】 意味着向内归因。

而真正自信独立成熟的人的选择应该是:【我好,你也好】 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是一种相信自己可以主宰人生的勇敢。

其实,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却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所以,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逆境,都请记得,你永远有选择的权利,当你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时,当你觉得开心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时,当你再怎么努力却总是会陷入负面循环时,不妨去读一读这本书。


作家毕淑敏说:“如果有一天,你开始学习心理学,那是你的福祉。”

这本书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医生的10次咨询中,读者不知不觉也做了次心里疗愈。

如果你是父母,在育儿问题上总是焦头烂额,它也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亲子书,通过拆解自己的童年经历,避免不再潜移默化的遗传给下一代,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你是一个看似好脾气,却一直处在高压状态,隐忍懂事的成年人,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不发脾气有时候并不是好事,它会教给你如何在不伤害别人,也不内耗自己的前提下,找到情绪出口,减少痛苦。

如果你正经历人生低谷,迷茫或者能量低的状态,这本书可以帮你走出黑暗长夜,迎来光明。


看过一个街访,再被问道:“你觉得你有可能抑郁症吗?”80%的人表示自己不会,也根本不把心理健康当回事。然而抑郁情绪,在人的一生中100%会出现不止一次,你甚至都意识不到它有多么危险,并悄悄地吞噬你原本精彩的人生。

所以,如果当你有痛苦的感觉时,不必回避也不必硬撑,直面内心的每一个波澜,你才能成长。

人生实苦,给自己吃点甜吧,可以买一杯奶茶,或者用一杯奶茶的钱,买一本英国畅销20年的入门级心理书籍,做一次温柔的心里疗愈,就能走出抑郁,重获对自己的青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