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知心杂谈 知心杂谈 关注:10 内容:69

    人生焦虑的真相:错把贪执当理想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知心网堂 > 知心杂谈 > 正文

    人生焦虑的真相:错把贪执当理想插图

    前两天刚好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梁漱溟:年轻人的焦虑,在于把欲望当做志气》。我想到,今天的我们又是否常常会把野心当梦想,把贪婪当理想呢!并且还自以为是的把这些教给我们的孩子们呢!志向、梦想、理想是孩子们内心成长所必需的,但支撑这些的不该是一颗贪执的心。

    读了些国学经典后,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是否从经典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都是因为贪执而起?虽然心理疾病表象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根本成因却是相同的,儒家讲“破心中贼”;道家讲“恬淡、无为”;佛学讲无明、我执,又讲贪嗔痴三毒。世间的色彩中所呈现出的有红、绿、蓝三原色。由三原色而可以组合成所有的颜色。那么在我们看不见的心中,是否是由贪、嗔、痴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最后便有了世间纷繁复杂的烦恼。直到烦恼很重的时候,奇奇怪怪的心理疾病就应运而生了。但心理疾病又常常是容易为人们所忽略和忌讳的。

    忽略它,首先是因为它不像身体的疾病一样,可以为我们所观察到。当心中的烦恼升起时,我们往往不知道从心本身入手,去面对和解决,反而借住物欲刺激来补偿和麻醉。结果如同口渴饮海水一般,越喝越渴,越渴越想喝。

    忌讳它,大多是因为社会环境所造就,人们在吵架过程中,常把“有病、神经病”等词语用来攻击他人。造成人们在心理上恐惧他人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这个标签,这样的讳疾忌医的心理也导致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而加重。

    当下在教育生活中也有心理健康保健这门课程。但大家都习惯了将它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样东西,心理健康的话题早已提出,但它一直处在一个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近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且还不断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国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可以用一颗大树来作比。国学着重于树的根本,而近现代心理学则侧重于树叶花果。

    以一个单一的个体为例: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我们很多人会觉得是这个孩子心理抗压能力差,经不起挫折。但这其实是一种孤立地看待问题的方式。任何一个病,它所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果。这个果子自身所携带的基因自然是重要的,但也别忽略了它是长在一棵大树上的。他的父母(老师)是他的枝叶,他的家庭(学校)是他的根干,除家庭之外还有社会这个土壤。一颗本该甘甜的果子为何变的苦涩了,原因自然是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讲,或许是在它生长的过程中,有某一个方面(最有可能是原生家庭)在不断地激发它的贪执,久了,必病矣。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换皮肤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