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时我们可能会很少正视自己的真实体验,忽视了表达的权力,去积极迎合对方,在这句陈述里,我们不自觉把自己当成了调节关系的润滑剂,可是这样真的好吗,我们可能会一直压抑自己,有时压抑自己和别人不同的观点,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甚至难以拒绝他人的请求,因为害怕关系的破裂,所以内心在激化矛盾。或者我们害怕被别人抓到短处,而在背后作怪。看到这里,你的元认知宇宙中,肯定觉得自己不是上述之人,但我不得不说,或许在自我价值体系里,我们存在着低自尊的可能。
我们不界定低自尊,在我看来,它很难被下定义,但我们可以通过低自尊人群的一些表现形式,来感知低自尊的存在。以下采撷德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妮的著作【认同自己:如何超越与生俱来的弱点】的部分典型观点再结合我对此的理解来进行二次创作并阐述:
1、极易受伤
低自尊者时常有不稳定的安全感,这可能是童年创伤未愈合或者是原生家庭关系导致等等。因为这份不安全感,他们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新异环境,会不自觉放大别人对他的评价,沉浸在他人的负面评价无法逾越,然后慢性创伤。
2、害怕作出决定
有些低自尊者过分依赖他人,喜欢被他人“设计”,因为这样他们至少省去了做后悔决定的时间和精神成本,他们害怕作出决定,本质是害怕预期结果不能令他满意,在往深处剖析,是回避失败。
3、追求完美
低自尊者因为过分害怕失败而走向了过分追求完美的极端。对完美的不合理认知让他们深陷极端狭隘的评价空间:不完美=很差。
4、怀疑自己的能力
有些低自尊者因为不断放大自己的缺陷,而时常低估自己的能力,甚至因为某些事情,积累了过多负面经验。比如一场考试的失败,低自尊者会因此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糟糕不行。过多的失败体验和不合理信念、错误的归因方式的三重施压又直接反作用于低自尊,形成恶性循环。
5、害怕被否定
低自尊者因为需要从他人汲取那部分缺失的安全感,而需要不断在群体交际获取归属感,所以他们以此努力隐藏自己的弱点,避免犯错,提高他被人喜欢的概率。
6、为了和谐,放弃自己的需求
低自尊者为了更快被他人接受,或者营造和谐交际,他们时常主动放弃很多自身的需求,从而放弃表达。
7、将攻击作为防御
既然有相对保守的低自尊者,自然也有攻击型的一类,这类低自尊者,常常伪装成一个相对“自信”的人,所以在扮演的过程中,常常盛气凌人甚至攻击侵犯他人,(归溯一个人的攻击行为,向来复杂,但是有两个关键因素,基因和个人经历),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陷,害怕被拒绝,甚至通过贬低别人,来缩短和他人的差距。
8、嫉妒和幸灾乐祸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经常会把嫉妒这个概念和低自尊者捆绑在一起,他认为人的不合理的嫉妒行为,诸如嫉妒他人的家境,他人的能力,他人的美貌等等,都是因为人在这些层面的严重缺失,或者不受满足,本质上还是低自尊的表现。
9、自我厌恶
有些低自尊者自我怀疑得太深,以至于他们完全厌恶自己,他们厌恶自己那么糟糕,厌恶自己的错误。自我厌恶会变成自我封锁。由于无意识的自我攻击和自我毁灭性的行为方式,他们在潜意识里担心自己会有一个失败的、不幸的人生,并由此确认可悲的自我形象。当一个低自尊者已经出现这样的一个危险的征兆时,是需要及时去进行一定的心理援助。
看到这里,我不建议大家通过这些内容来检验自己是否具有低自尊倾向,上述表现形式是斯蒂芬妮·斯塔尔长期从事关于自尊与自信的心理研究与实践总结而出的结果,是从真正的低自尊人群挖掘而出的。我很怕大家因此陷入心理验证效应。不过我要提醒一个点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能够切实地体验着低自尊的感受或者有着相似倾向的经历。比如我们现在谈的容貌焦虑、学历焦虑等等,比如我们会低程度嫉妒和你相同级别人的成功,比如我们会迫切融入一个不大适合你的集体当中,这一系列都是我们漫漫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这些经历并无好坏。我认为我们就是要不断地从这些经历中获取成长经验,把这些经验纳入到自我价值体系内。涉及低自尊者的治疗内容,这篇文章是不会有所体现,因为这并不是适用任何人的方法。
对于普通人而言,拥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是打开生活的关键,他们更容易去适合社会,并且能时常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但是我们也会在有限的生命里遭受很多阻力,说到底人的毕生发展就是一个对抗墒增的过程,让无序秩序化,让异常常态化。对于低自尊者而言,他们在对抗墒增过程中显示得较为无力,可是即使如此,他们也用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去书写精彩的诗篇。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