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俗语新解(吃饱以后)

    俗语新解(吃饱以后)插图

    “吃饱了没?”妈妈问。

    “吃好了。”孩子答。

    “那赶紧背好书包去上学吧!”妈妈说。

    于是年幼的孩子抹抹嘴,背起书包就出门了。

    “吃饱了没?”这句话可以算是小时候听父母说过的最平常的话之一吧!多少深情爱意,他们不懂、更不会表达。常常只会问这一句“吃饱了吗?”

    80年代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只用两件事来表达:让孩子吃饱,至于吃饱以后怎么办?他们不知道了,但他们相信学校里的老师们是知道的。于是几乎每一个能让孩子吃饱的父母,都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他们或是希望孩子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明白道理。但他们可能更是相信老师会教会孩子们,人吃饱以后可以干什么,该干什么?

    可是,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来看,这句“吃饱了吗?”其实还真的不简单。历史长河中的普通老百姓大部分时候都经常是吃不饱的。甚至很长一段时期,人们都是处在饥荒遍野,饿殍满地的年代。

    对于这一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深有体会的。1344年四月初六朱元璋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一家八口人饿死了四个,只剩下朱元璋以及二哥、大嫂和大哥的小儿子。那年,朱元璋只有16岁。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民国期间,1928年-1931年北方八省大饥荒。1931年长江水灾造成1亿国民沦为灾民。1934年全国旱灾……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曾遭遇过饥荒。而今天的我们,每天都可以吃饱饭,其实是不易的。

    今日,恰好在抖音上看到许多让人泪目革命烈士的视频,它让我了解到:100多年前,有很多的人,他们为了不被饿死,为了家人能有一口饭吃,为了自己的后人摆脱忍饥挨饿的命运。他们不得已要用的性命去拼搏、反抗。又有很多人,原本生于富裕家庭,不但衣食之忧,还有着一份收入不菲的体面工作。他们完全可以携自己的妻儿老小平安、幸福地渡过一生。但他们在自己吃好饭后,却又选择走上街头,带领更多的人,为那些还未吃饱肚子,穿暖衣服的人呐喊,寻找出路。

    放眼今天,或许有很多人早已经忘了当年的饥饿滋味了,又或者也有很多人从出生至今就从未品尝过饥饿的味道。可是当我们吃饱以后,我们又可作了怎样的选择了呢?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白话文的大意是:要治理好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首先使它富裕起来,有饭可吃,然后再推行好的教育。

     

    昨日,一位朋友来电,我们聊了许久。朋友较我年长,从事过许多的不同的工作。与之多次交谈,我惊讶于像他这样的一个普通劳动者,每天在工作繁忙之际,仍不忘学习、思考、写作。他有许多聊不完的话题:农业、生态、食品安全、医疗。提到教育时,他更坦言愿意以个人出资的方式来资助公益教育。很巧的是,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也提到了“吃饱了以后干什么?”的话题。

    当人还没吃饱饭时,他别无选择。一旦吃饱饭了,许多的选择也就来了。有人选择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有人选择用各种娱乐打发闲暇时光,也有人选择继续学习、成长,满足内心的需求。

    吃饱饭以后的选择,才是人与人分层的开始。(以上内容,一时感悟,多有不足,多多斧正!)

    广东·东莞
  • 0
  • 0
  • 0
  • 323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换皮肤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