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它首先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自然会有利己与利人相统一的外在言行。
一
而今家庭教育的谬误常在于忽略孩子内心的需求,只从言行上要求孩子作出“舍己为人”的“大度”行为,以此来赢得他人虚无缥缈的认可、肯定和赞扬。
许多孩子因为长期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会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特征。这种讨好型人格恰恰容易阻碍他们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和在事业上的持久发展。更严重是导致其心理健康产生种种问题。德育的落实本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的,但我们又缺少真正可以落到心上的德育,这又反过来制约了落到实处的教育行动。
二
德育与考试成绩是一种磨刀与砍柴的关系,磨刀不误砍柴工。但这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的。在急功近利的教育大环境下,更多人只重视当下即可获利的砍柴(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可带来长久收益的磨刀(德育)的过程。
落到心底的德育,可以使人恢复或保持心理健康,但又不仅仅只停留在心理健康上。他还会使人的内心进一步变得强大。内心的强大并不是使自己外在看起来的坚忍、强硬。有时外在看起来强硬的人,内心却常常是虚弱的。内心真正的强大是一个人在不断满足内心需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自己的内在达到圆融无碍的状态。其外在表现常常是温柔而坚定的,类似古人所讲的内方外圆。
三
德在古语中也通“得”,这里的“得”是心有所得,而非物有所得。心得得什么?得的是道。当我们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感悟,有了心得体会。这便是一种心有所得的状态。不要小看这些不经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慢慢累计起来,可以使人有质的变化。五千字的《道德经》实际上就是围绕如何得道展开论述的。
社会上常倡导尊师重教,但其实更好的理念是尊师重道。离开了这个道,越是重视教育,反而越容易加剧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现象。换句话讲就是,只有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重视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教育的。而遵循教育规律去实施教育本身就是德育。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