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一章有感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一章有感插图

    文/冷月清菡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英国入门级的心理学知识读本。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借用了英国经典名著《柳林风声》中的角色。通过郁郁寡欢的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那里的10次心理咨询,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找回了信心和希望。也普及了适合大众的心理学知识。

    今天阅读了第一章。可以看到里面鼹鼠和好朋友河鼠的关系是一种严重失衡的关系。

    一方一味付出,事无巨细。并借此占据了关系中的制高点。高高在上,优越感十足。可以对接受的另一方指手画脚,牢牢控制。

    而另一方对此既享受了被照顾的便利,又对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力而心生怨怼。就在河鼠又一次翻旧账说他的糗事时,鼹鼠怒气冲冲,不由得低声骂到:“你这贼眉鼠眼的啮齿蠢货”。这是鼹鼠长期被压抑自我感受的一种宣泄。因为他感到几乎没法做自己,总活在河鼠的影子里。

    更糟糕的是他觉得和河鼠的生活不说令人厌烦,至少也让他焦躁。可就连这种想法也会使他感到内疚。

    内疚是一种自我攻击的很痛苦的心理感受。明明对方很完美,而且也是全心全意的为他着想,不止一次的为他处理善后。为啥鼹鼠却感到一种莫名的愤怒和无力感呢?

    这是因为河鼠的付出太事无巨细了,已经淹没了鼹鼠,而且他把自己的内疚感转嫁给了鼹鼠。正常的关系中,一方付出多了,另一方会心存愧疚,心存愧疚的一方就会多付出一点,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但是在河鼠和鼹鼠的关系中,总是河鼠在付出,而且他确实很能干,很优秀。这更加衬托出鼹鼠的无能。偶尔的一次放手,因为鼹鼠太紧张好不容易可以自己来的机会,再加上历练不够,把事情搞砸了。这更加验证了河鼠的先见之明。

    这就像身边有一个优秀的人,天天各方面碾压你。让你几乎没有存在感,一点价值感都没有。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人最本质的渴望就是被肯定,被需要。而不是像菟丝花一样, 缠在大树的身上。

    而且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还真不一定。这就像父母和孩子一样,因为不愿放手,不愿孩子尝试,不愿孩子犯错,父母就一次次替他做选择,可是,这样完美的人生有何意义呢?就像一个整天吃甜的人,对甜味的感觉只能越来越迟钝。

    而且人生是一次单行道,酸甜苦辣尝遍才算活过。如果事事都有人安排,一直正确,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最近流行的空心人说的就是此类人的极端情况。

    所以,鼹鼠渴望挣脱,希望按自我的意愿做一次事情,哪怕是犯一次错。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那样人生的意义在于选择。只有自己能够选择,这样才会有存在感,和活着的感觉。

    小王子说,世界上有千万朵玫瑰,只有我亲手浇水的跟我有关系。又因为这是我亲手选择的。

    歌里说,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这一种。

    漫天的雨,只有打湿自己的那滴才最真实。

    所以这一章对于父母的启示就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要学会逐步放手。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哪怕明知孩子走的是有风雨的错路,给他们准备好遮风挡雨的装备就行。

    他们渐行渐远,我们在后面做好后盾,做好心理上的支撑。

    广东·东莞
  • 0
  • 0
  • 0
  • 360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换皮肤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