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重读鲁迅的《故乡》2

    重读鲁迅的《故乡》2插图

    文/冷月清菡

    《故乡》是收在先生的《呐喊》小说集中的,作者的本意是通过呐喊来唤醒底层民众。

    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故乡》中的闰土是在麻木而辛苦的生活着,而作为知识分子的迅哥却是在清醒而痛苦的活着。

    他深冬季节奔波两千余里,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看到的故乡却是一副破败的样子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老屋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斯情斯景 ,作者从心里发出一声悲凉的叹息。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所谓的近乡情更怯,怯的是不是也是这一种失望。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两鬓已星星白发。

    曾经面目姣好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高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为了占一点点便宜而套并不存在的近乎,连不知存在不存在的抱过小时候迅哥的事也被搜肠刮肚的提了出来,眼看占便宜无望,就愤愤不平的走了,临走还顺了迅哥母亲的一双手套。

    在久居乡村的杨二嫂眼里,生活在外面的迅哥不但放了道台,还娶了三房姨太太,出门都是八抬大轿。阔的不要不要的。

    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未必不是杨二嫂的真实想法。留在乡村的人,总觉着在外面的人风光无限,仿佛只要弯一弯腰,就可以捡起遍地的黄金。

    这种隔膜至今还有吧。殊不知,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异乡打拼的心酸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的到。哪里都有阶层之分。异乡的生活哪有那么轻松。最终能够衣锦还乡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是留不下的异乡回不去的故乡。

    而月下刺猹的儿时伙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时光带走了那个鲜活灵动的闰土 ,打磨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底层中年农民。

    在欢喜和悲凉之后 ,已至中年的闰土终于清醒的意识到了他和迅哥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迅哥长衫在身,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虽然迅哥的生活也是辛苦辗转,但已经在他再也触摸不到的地方了。那是一个他完全不了解的世界。少年时的友谊瞬间被现实冲的像一张失血的白纸。

    于是在纠结和惶恐之后,他终于恭敬的叫出了那一声老爷,一如对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并招呼带来帮忙的水生给老爷磕头。

    至此 ,迅哥残存的对故乡的一丝温情也被这深冬的寒风吹的无影无踪。不是故人心易变,而是三十年的岁月改变了许多许多。其实他们的友谊在那个隆重祭祀的正月过后, 就已经结束了。隔开他们的不仅有闰土艰难的生活,还有阶层的鸿沟。

    如今许多人回忆起童年的小伙伴也是满满的温情吧,可大家都奔波在天南地北他乡的路上,尤其是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哪里还有空闲去维系呢?见面三分情,什么样的情意都需要经营。更何况这种隔着漫长岁月的感情。互相差距太大时,见还不如不见。不见 ,心中还能留有一份美好,见了,有时反倒破坏了这份美好。反正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所以当你非常想见一个朋友,而对方婉拒时,虽然难过还是能够理解的。

    而迅哥那个像深蓝天空中一轮明月的美好而渺茫的希望呢?希望下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他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不是辛苦麻木,也不是颠沛流离,更不是辛苦恣睢。

    因为有希望 , 所以才会失望。铁屋外面清醒的人更痛苦一些吧。看着却无能为力。

    所以他才会呐喊,才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而闰土早已习惯了不争不吵,像一枚鹅卵石,静静的躺在生活的河流中。他接受了命运强加给他的一切,无论公平还是不公平。即使苦的像个木偶人。就像如今选择躺平的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任你房价涨,物价涨,保持最低限度的极简生活即可。管他外面洪水滔天,与我何干。

    烛台和香炉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虽然同样虚幻,但最起码还有一个实在的承载体。

    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童年的小伙伴他可以恭敬的叫声老爷。

    他恭顺的面对一切,接受一切。心早已在各种不断的磨难之下变得麻木,仿佛一潭死水,再也激不起一丝涟漪。

    从这个层面来说,迅哥也不见得会比闰土幸福多少。

    所以,聪明如你认为清醒的迅哥和麻木的闰土究竟哪一个更艰辛呢?

    广东·东莞
  • 0
  • 0
  • 0
  • 405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换皮肤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