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俗语新解|道德绑架

    俗语新解|道德绑架插图

    经常听到别人说的一个词语是“道德绑架”。那么什么是“道德绑架”呢?360百科对道德绑架的定义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生活中,“道德绑架”最常使用的一个句式叫“你应该怎样。”应该的意思是理所当然。“你应该怎样”的句式是一个省略句,它省略了前面的前提。这个前提是“因为道德如此,所以你理所应当这么做。”如果在后面再补充它所包含的完整的意思。那么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述可以是“因为道德如此,所以你理所应当这么做。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是不道德的。”但奇怪的是,人们在表述的时候,并不会作如此完整的表述,如果真的完整地表述出来,那反而就不是道德绑架了。因为,一旦这样表述,别人就可以反问了。你说的道德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标准吗?

    在《道德经》这本书中是把道和德分开的,道可理解为万事万物的本质或运行的规律。而德又通得,有得到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遵循道而行。《道德经》中又对道做了论述:“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可以说,但它又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道德的“得”是每个人各自的内在心得。每一个人对于道的理解各自不同,因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我们用“你应该怎样”的句式来表述的时候,实际上是默认了有一个在外在可以统一的标准。外在统一的标准有吗?当然有,它可以是依据道德而制定的行业标准、管理规范、国家法律,唯独不能是道德本身。所以有句话讲,道德只能是律己的,法律才是律人的。

    关于“道德绑架”,《论语》中也有一个案例可以供我们参考。《论语·阳货》中记载了一个宰予问孔子三年守丧的问题。(原文内容比较长,这里不引用了。)如果把这个话题拿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多人会说:“宰予啊,你应该为自己的父母好好尽孝啊!”但孔子并没有这么说,他在这段对话的最后只是说:“汝安,则为之。”为了防止别人误解,后面孔子又跟其他弟子补充解释:“宰予难道没有从父母哪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这句补充解释很重要,孔子说宰予“不仁”时,还尝试着从宰予的原生家庭入手,试着去理解他,这便打破了“道德绑架”。生活中,类似宰予这样的人很多。我们很容易对其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谴责(过于简单的“道德谴责”也是一种道德绑架)。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起到一时的效果,但往往并不能从根本处解决问题。

    有没有一种不用道德绑架,却可以促使对方作出适当行为的方法呢?孔子“以直报怨”的具化版“非暴力沟通”就可以。非暴力沟通分成四步:第一步是表述自己的观察;第二步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表达自己的需要;第四步是提出明确请求。如果从“非暴力沟通”的视角看“道德绑架”,所谓“道德绑架”其实就是省略了前面的三个步骤而直接提出了“请求”。再看“非暴力沟通”的几个步骤,其中的感受和需要是属于人内在的,观察和请求则与外在有了密切联系。当一个人出现了让我们的良知不舒服了,但又没有触及法律法规的言行时,我们可以用一种感化的方式以待之。什么是感化?即立足于“以直报怨”的态度,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使之由内而生出一种自觉,再而转化作外在适当的言行。

    广东·东莞
  • 0
  • 0
  • 0
  • 380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换皮肤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