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孩子的成绩到底是什么?

    孩子的成绩到底是什么?插图

    在我读书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顺口溜在同学们之间广为流传: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变化的却是,有更多的考试培训班填满了孩子们的时间,有更多的父母把金钱投入到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上,也有更多的孩子用了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和控诉。在过去一年中,在国内的中学生,在美国常青藤大学的留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与父母发生激烈对抗,因为无法面对学业压力而结束自己生命的孩子越来越多。

    成长让我们快乐了吗?教育让我们获得幸福了吗?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崇明,一个10岁的孩子,我第一次看见他,就被他眼神中的黯淡吓着了。我问他的任何问题,他都会用“都行”“好的”“无所谓”“你决定”“不知道”来回答,好像一个已经看透了人生的老人。我开始用一些更新鲜的问题,想要观察他情绪上是否会有起伏。比如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游戏、外星人、电影和机器人。但他仍然无动于衷。我仍然不甘心,便搜肠刮肚地谈及我知道的每一个领域,30分钟过去了,这孩子还是低着眉头。通常情况下,我只需要5分钟就能立刻找到孩子们的关注点,而他,我确实没有办法。

    这个妈妈身上有千万父母的缩影,在他们看来,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朋友的渴望,对社会的关注都被父母一一拒绝。

    在学习成绩这样唯一标准的要求下,我们身边会有很多和崇明一样的孩子,他们内心渴望,但已经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被“成绩”这个铁罩子盖住了,这让他们呼吸艰难。

    如果他们成绩好,还能在铁罩子里找到自己可以呼吸的空间。

    如果他们成绩不佳,那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学习成绩成为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成绩不好变成了对个人的完全否定,看不到自己其他方面的强项、优点。

    成绩成为全部,我们的人生变得狭隘了。就如同一个成年人,挣钱多少成为他自我评价的标准,成为周围人评价他是否成功的标准。这样的人生有意思吗?

    我们把只看钱的人,称为“势利”的人,那么只看学习成绩的人呢?

    我陪伴过很多在中学不想去学校的孩子,一般来说有两类原因。一类是社交受挫,在同学中找不到价值感,无法处理社交中遇到的问题;另外一类就是不喜欢老师,和老师产生矛盾冲突。

    看上去这两类原因似乎都与学习成绩无关,但实际本质的原因也是成绩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非常强烈,但身在一个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的环境中,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在班级里排名在50%以后,基本上就属于不被重视的人群,如果你成绩不好,自然没有办法获得尊重,如果你成绩够好,就会担心成绩一旦下滑便无法获得尊重。而在成绩是唯一标准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既不会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糟糕,他们的选择就是逃避。

    广东·东莞
  • 0
  • 0
  • 0
  • 223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换皮肤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